时间:2023/6/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00:11

揉、捏、搓、刮、刻……一双巧手上下揉捏,各种形象逼真的人物、场景渐渐成型……这是高台县巷道镇元兴村村民曹文学制作泥塑作品的场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52岁的曹文学耗时半年时间,完成了《光辉历程,盛世百年》系列泥塑作品。

走进曹文学的泥塑工作室,一件件泥塑作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些作品中,有重现红军长征艰险的《艰苦岁月》;也有面对敌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以及记录抗战胜利后战友相逢的《感动时刻》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展现农家生活的《欢乐时光》等,一个个作品充分展现了百年光辉瞬间,饱含爱党爱国之情,格外打动人心。

“我出生在积石山下,从小对泥塑耳濡目染,16岁就开始到全国各地学习泥塑彩绘,先后在常天平、孙吉昌等泥塑大师的指导下钻研泥塑手法,同时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了很多相关书籍,刻苦钻研大师作品的优点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并将其融入到我的作品中。”提起泥塑,曹文学见解很多,几十年来,他扎根于民间艺术土壤,一双巧手精心塑造,一腔热血精彩呈现,化腐朽为神奇,将一团团普通的泥坯做成一件件精致的艺术品,刻刀在他手中灵巧游走,画笔在他掌上矫健奔放,从形象设计到手工捏制,全都由他一人完成。据曹文学介绍,泥塑捏制过程中最难的其实是表情的塑造,这个部分需要反复琢磨,五官比例要协调,表情塑造直接决定了作品的成功与否。

三十多年来,曹文学一直不忘摸索泥塑制作技艺,为了更好地制作泥塑,他还到文化馆学习绘画技巧,优秀的绘画技艺为他在泥塑制作中掌握人体比例和刻画人物面部表情打下了良好基础。“今年恰逢建党周年,我就想通过自己的手艺去展现一下建党百年间的一些故事,带大家重温烽火连天的岁月,寄托对先辈们的敬仰与怀念,让后人记住先辈们在那个年代所付出的牺牲,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曹文学边捏边告诉记者,他从六月初开始就策划这些作品,搜集翻阅了许多近代史书籍,将涉及场景、人物的照片、影像资料打印出来进行参考并设计泥塑形象,“每一个人物的塑形需要参考几张不同角度的照片,反复研究对方的外貌特点,力求形象逼真。”

现在曹文学的作品类型也从单一泥塑转为浮雕、大型人物雕刻等,高台县罗城镇中华谚语殿堂里的大型浮雕《大禹治水》就是他引以为豪的作品之一。在创作过程中,他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寄托于泥塑中,使得作品被赋予更多的情感符号。

谈到未来,曹文学说,他在借鉴传统技艺和形式的基础上,会多创作人民喜爱的正能量作品,将传统文化融入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把爱党爱国的情结根植于人们心中,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文·图·视频丨掌上兰州·兰州晨报通讯员段海王娟梅记者曹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5030.html
------分隔线----------------------------